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戒色境界的提升——探尋更加偉大精彩的人生

引入這個話題的主要是這個問題:
經常看到有的反戒色者諷刺說:"戒色哪有那麼神乎其神,不是就是不擼嗎?還能"改變命運"?!腦子進水了吧~"
我們有部分戒友也懷著這樣的疑問:"看到有的戒友因為戒色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我自從戒色開始,也很久沒擼了,生活雖然有小的改善,但也不過如此嘛,哪裡談的上"改善了整個命運"呢?
中肯地講,光是戒擼,改觀是有的,這一點不可否認,但你的確不能期望從單純的一個"戒擼"上獲得翻天覆地的改變。真正寶貴的,是"戒擼所能引起的蝴蝶效應"。
相信不少戒友都很熟悉這句話:"戒色是項系統工程,是對生命的重新構建。"
那些覺得自己戒色後改觀不大的朋友,那些想要見證天翻地覆"巨變"的朋友,我強烈推薦你們細讀此貼。
此貼,正是旨在揭示戒色後改觀不夠理想的原因,並且就"對整個生命的重新構建"產開討論。


"戒擼就像是推倒了第一張自律和自省的多米諾骨牌,從此走上一條更加積極的人生道路。"
——某國外NoFap戒友
"我覺得我就是下一個牛頓或達芬奇,戒色開始一個月後,我居然開始創業,重新彈鋼琴,每天學習法語,編寫程序,畫畫,寫作,理財,我的金點子多得我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我的自信心爆棚,我覺得我能和任何美女搭上話,這就是那個曾經因為拖延症和焦慮症多花了兩年半才從大學畢業的人。"
——此案例引自TED演講The Great Porn Experiment(偉大的色情片實驗)
戒色,首先要戒除性成癮,但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契機,就像上面這位國外戒友所說的"推倒第一張重塑更加積極人生的多米諾骨牌"。
從這一角度出發,"戒色,能夠改變命運"這句話絕無半點虛假,誇張可言。
我們的一些戒友,只是單純對治手淫惡習,然後就屢戒屢破,殊不知其實這跟生活中的種種惡習都是相互聯繫的。一潭污濁的水,你不可能指望它某個局部非常乾淨。同樣,一個懶惰、頹廢、抽菸酗酒,奸詐,不孝的人,如果不在戒擼的同時也改善自己的整個生活,那麼他戒擼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相反,一個生活非常充實,學習/工作積極向上,為人陽光和善,熱愛運動,或者沒事就泡書店為自己充電,興趣愛好很廣泛的人,內心光明正氣時刻充足,色情淫穢這類東西他都不用太過刻意去戒,自然而然就很少沾染了。關於戒色的層次,這裡就有一篇具體論述的帖子,寫得非常好:http://tieba.baidu.com/p/4747592768# 戒色的三種層次(屢戒屢破者必看)可以說,樓主就是看到了它而走出了長達一年的破戒循環。
看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就發問了,既然已經有文章具體論述了,樓主何必再多費口舌?
因為經過這段時間的自己沉澱,再對之前汲取到的智慧以及自己的體悟加以總結歸納,我構建出了更新穎,更全面的體系。
剛剛我所說的,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改善整個生活。
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系統的闡述我的戒色體系。不,與其說是戒色體系,我更願意稱之為"重塑人生的體系"。
一、從心上戒
二、改善整個生活
三、行善去惡
四、提升思想境界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一、從心上戒
什麼是從心上戒?經常看到很多戒友尋求戒色方法是朝著"怎麼減淡慾望"在走,比如慾望來了就憋氣、狂奔、做俯臥撐,或者轉移注意力等等。但其實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樓主本人戒色兩年,一直在探尋戒色的根本之法,直到某一刻,突然心中一亮,長吁一聲:"原來慾望,並不是根本問題。"
根本問題,在於兩個字——認知。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時候,擼,並不是因為慾望主動地,自然而然地來了,而是由於錯誤的認知導致意淫,自己把慾望激起來了。
性成癮,問題不是在於慾望,而是在於,我們自己對慾望的錯誤認知。
因為存在錯誤的認知,我們就會對慾望做出錯誤的反應。
有的人,慾望沒來都要自己把它激起來,而有的人,慾望來了也不是多大個事。區別就在於此——對慾望的認知,以及隨後對它做出的反應。
在悟出這個道理之前,就看到有戒友講述自己的成功經歷時反覆強調:要"以心制身",而非"以身制心","以身制心"始終是被慾望牽著鼻子走。那時的我對此就有一種莫名的共鳴。
後來(悟出此理之後)又看到一本書,名為《遇見蘇格拉底,我的人生睡醒了》Jules Evans著,發現其中的觀點竟與自己如此驚人地相似。(註:該書讓樓主受益匪淺,且曾被英國泰晤士報列為年度最佳圖書,無論對戒色,還是修心,重塑人生都有很大幫助,強烈推薦各位戒友抽空一讀)
下面,我就在這裡摘錄其中一些精彩段落,這些文字,也正是樓主想要表達的"從心上戒"四字之含義。

「省察自己和他人 」是 「最高等級的善 」 , 「每天都要討論這種善 」 。他說 ,大部分人終生都是在夢遊 ,從來沒問過自己他們在幹什麼 ,以及為什麼要那麼做 。他們吸收了他們的父母的價值觀和信念 ,或者他們的文化 ,毫不質疑地接受了下來 。但如果他們剛好吸收了錯誤的信念 ,他們就會 「生病 」 。
——蘇格拉底

根據認知行為療法 ,以及啟發了它的蘇格拉底哲學 ,引發我的社交恐懼症和抑鬱的不是心理分析所說的受到壓抑的性本能 ,也不是像精神病學所說的 ,是只能用藥物糾正的神經紊亂 ,而是我的信念 。我持有一些正在毒害我的有毒的信念和思維習慣 ,比如 「我永久地損害了自己 」和 「每個人都得贊同我 ,如果他們不贊同我 ,那就是災難 」 。這些有毒的信念是我的情緒痛苦的核心 。我的情緒隨我的信念而來 ,我會在社交場合感到極其焦慮 ,在這些場合不順利時我就會感到抑鬱 。這些信念是無意識的 、未經省察的 ,但我可以學著去省察它們 ,把它們放在理性的陽光下 ,看看它們是否合理 。我可以自問 : 「為什麼人人都得贊同我 ?那現實嗎 ?也許即使其他人不喜歡我 ,我也可以接受自己 、喜歡自己 。 」現在這看上去都是顯而易見的 ,但通過這種基本的自我質問 ,以及我的認知行為療法小組的支持 ,我慢慢地從我本來有毒的 、非理性的信念轉向了更加理性 、合理的信念 。跟艾利斯的 A B C情感模型吻合的是 ,我的情緒遵循我的新信念 。慢慢地 ,我在社交場合的焦慮減輕了 ,也不那麼抑鬱了 ,更加自信 、高興了 ,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了 。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擾 ,而是被他們關於事物的意見困擾 。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


性成癮,也正是因為"我們正持有一些有毒的信念和思維習慣"。
難道那些色情淫穢本身的吸引力真的如此巨大?不見得吧!把思緒拉回到我們的懵懂孩童時期,第一次接觸到"性"的時候,雖然我們有一定的興奮,但那很大程度上其實只是出於對神秘的好奇,根本不像現在這樣深陷其中吧?
是什麼造成的這樣前後的差異?
就是因為對於"性",我們的認知、我們的思維習慣、我們的信念、本來是正常的,但由於長期懷著異樣的心理狀態瀏覽色情網站,由於沒有對它們進行有意識地省察,分析,我們潛移默化中被上面那些文字、觀念"洗腦"了,我們的認知,在我們的無意識之下,被引導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那些重口味和戀癖患者。
對於他們後來瘋狂迷戀的東西,最開始他們都是不感冒的,然而由於他們的無意識,沒有對內心念頭的省察,分析,質問他們是否合理,這些人只是沒頭沒腦地被色情網站上那些暴力、虛幻、重口味觀念牽著鼻子走,然後日積月累,他們越來越認同那些重口味的、錯誤的、扭曲的觀念。這就相應地造成了現在的戀癖、重口味追求。
色不迷人人自迷。
因此,就像Jules Evans和蘇格拉底一樣,你也可以問自己一系列問題,並加以省察、分析:
慾望到底是什麼?是如何引起的?它真的讓你感到快樂嗎?
什麼是美?什麼是醜?我現在所迷戀的東西是否真的是"美"的?我是否需要通過理智的,有邏輯的分析重新定義"美醜"?
你如果真的喜歡一個女孩,一個好女孩,為什麼首先就想到要和她發生關係呢?這其中聯繫何在?你到底因為什麼而喜歡她?僅僅是因為"想和她發生性關係"?(絕大部分人,要是你真愛一個好女孩,反倒會不願意擼她吧,這又是為什麼?)
或者每次破戒過後,反思:我這次擼是因為什麼?我要在內心哪個環節上下功夫才能突破心魔的枷鎖?
……
然後通過理性的思考,去尋找答案。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隨著你自我省察的深入,你會驚奇地發現,你之前認為非常美的,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你之前認為的"快樂",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原來你的許多認知,以及相應的行為,的確都是無意識的,非理性的,未經審視的,你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會是這個樣子。
人的大腦、認知,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塑的。
跟上面所講到的戀癖,重口味的例子是相通的,一開始,色情淫穢對你的誘惑並沒有達到現在這樣恐怖的地步,但你現在卻這樣瘋狂地迷戀它,就是因為之前無意識地接收了色情信息中錯誤觀念的洗腦,那麼現在你同樣可以通過自己科學的,有邏輯的思考來重塑自己的觀念,進而擺脫對於那些東西畸形錯誤的迷戀。
這也就是現代整個人類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之一: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一種更明智,更高效的思維,正是源自蘇格拉底。旨在培養學生理智地、獨立地分析問題,或者說,要他們去省察自己的思維,在原有的思維之上,樹立一個更高的意識來傾聽自己的思維,然後審視它們,分析它們,改進它們。而不是盲目地跟隨自己從外界接收到的信息,因為那些信息還未經審視,很有可能是不合理的,站不住腳的。這種"盲目地跟隨外界所輸入的觀念"就是蘇格拉底所說的"夢遊狀態"。
蘇格拉底說:"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
我們,就是不要做一台只會被動跟隨的機器,現在,覺醒吧,去質問內心的每一個念頭的合理性,然後分析它們,然後去改進它們。
這就是"從心上戒"。
那些轉移注意力或者減淡慾望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依然迷戀色情淫穢的基礎上,強迫自己不去想。
而從心上戒,是通過對自己曾經瘋狂迷戀的東西進行理智的省察,思考,分析,來重塑了一個正確的認知,去正確地看待它,對待它,進而從根本上不再沉迷它。慾望沒來時你不會主動把它激起來,就算它主動來了你也不會被它牽著鼻子走。對於它,你可以收放自如,這就是"以心制身"。
正如蘇格拉底哲學的核心:在某些時候,我們有能力治癒自己,而且也恰恰,我們自己才是問題的關鍵,而不是需要向教士、心理分析師或藥理學家下跪以祈求救贖。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二、改善整個生活
正如前面提到,有的戒友只是在對治手淫,而忽視了生活中同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壞習慣:頹廢、懶惰、邋遢,心思險惡等等,於是屢戒屢破。
世間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的,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
一整潭污濁的水,不可能讓其中某一部分保持特別清澈。
一棵樹根有病的樹,不可能其中的某一條枝葉長期繁茂。
所以,這第二種境界,一方面,改觀變得更加直接、明顯,你開始真正享受充實、精彩的生活,逐步探尋,體會有意義的人生。另一方面,這也幫助到了你戒色,因為隨著你心中漸漸充盈的光明,積極等品質,你便不再屑於沾染這些色情淫穢。而且,充實生活的同時也最大程度上杜絕了像無聊破戒,懶惰破戒這類各種不良習慣作為誘因導致破戒的問題。
隨便舉幾個例子,可以養成如下的好習慣:
作息規律(可以從早睡早起做起)好處:大幅提升日常精神面貌、做事效率
飲食健康(可以從拒絕垃圾食品做起)好處:同上,並且拒絕垃圾食品能夠節省精力、時間、財力。全力以赴一個合理的,能夠利益自己,甚至利益他人,並且自己所熱愛的事業。或者尋找自己現在工作/學習的意義所在,去擁抱它們,積極進取,而非被動苟活。
讓生活充實起來(少玩遊戲,停止各種虛度時光的壞習慣比如無聊瀏覽各種垃圾信息等,多運動,多閱讀,拓展興趣愛好,多交朋友、增長見聞,提升自己的境界……)
……
看到這裡,會有人說:習慣習慣,習氣都是有慣性的,我之前頹廢慣了,怎麼改?
這裡就跟第一部分"從心上戒"又有共通之處了。
可以說,有意識的地、理智地省察,分析,改進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僅僅只是用於戒色,其實我們可以舉一反三,將其運用於改正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錯誤上。我們將這樣的行為,稱之為——修心。
可見,天下之道,融匯貫通。
很多人存在一個誤解:改正過錯,提升自我靠的是意志力,靠的是所謂的"堅持"。各種心靈雞湯、勵志文字不都這麼講嗎?其實,無數失敗的案例告訴我們,這樣的說法,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或者說,太過理想主義,真正到了實踐上往往都不了了之。
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道德經》
改正過錯,應該是自然而然的,怎麼自然而然?
佛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當你經歷某個念頭的時候,自問:
"我是否對它做出了智慧的反應?"
"如果沒有,那怎樣才是智慧的反應?"
"為何我沒有做出那個智慧的反應?"
"對於原有的反應,我該做些什麼,去改進它,以達到智慧的反應?"
我想,這便是"修心"二字的實質吧。

"修心"二字,威力無邊。
正心(往正確的方向修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
寧靜於內,無敵於外。
——千古偉人,明朝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心學宗師 王陽明

關於《道德經》所講的"不失其所者久",和樓主講的"自然而然",這裡還有一段禪宗六祖慧能和其師五祖弘忍的對話,就是討論的慧能與他的師兄神秀——也就是後來的南禪與北禪開悟之路的區別,相信也會對各位有所啟發。
弘忍大師忽然換了一個角度問道 : 「你是不是像其他師兄弟一樣 ,極為佩服神秀 ?是不是也認為神秀說的每一句話都十分正確 ? 」慧能點點頭又搖搖頭 ,然後說道 : 「神秀上座人品我真的十分敬佩 ,他堅強的意志力 ,更是我學習的榜樣 。但是 ,在對待苦行的態度上 ,我的心思和他想的不太一樣 。 」弘忍大師似乎很感興趣 ,追問 : 「你說說看 ,有什麼不一樣 ? 」慧能撓撓頭 ,不好意思地說 : 「神秀上座是為了磨勵意志 、鍛鍊自己而找苦吃 ,所以 ,不管怎麼說 ,他還是感到很辛苦 ,只不過咬牙堅持罷了 。而我 ,在做苦工 、干重活的時候 ,真沒有感到什麼辛苦 ,反而是一種享受 。 」弘忍大師一笑 : 「一樣的粗活 ,為什麼他苦 、你樂 ? 」慧能認真地說 : 「神秀師兄知道自己在吃苦 ,所以心裡就很苦 。而我覺得幹活就是干活 ,幹活是一種生活需要 ,所以心裡就很享受 ,自然也就很快樂 ,哪裡還會覺得辛苦 ?我在廣州山中打柴時 ,經常遇到一些喜愛登山的人 。在我們局外人看來 ,他很辛苦 ,而且還非常危險 。而他因為喜愛登山 ,所以感受到的不但不是辛苦 ,反而是極大的快樂 。 」弘忍大師點頭稱是 : 「很好 ,很好 ,你已趣入禪機 。 」

當然,修心,這種方式是最根本的,能夠讓人由內而外地改變,質變,但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可以說它永無止境。正如《了凡四訓》云:"從前衛國賢大夫蘧伯玉剛二十歲時,就已經能夠察覺出以往所犯的過錯,並且全部改正。到了二十一歲,才知道以前的過錯未完全改掉。到他二十二歲,回頭查看二十一歲時自己所做的事,感覺好像還在夢中一樣,年復一年,連續不斷地改正過失。等他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仍然還清楚自己四十九歲那年尚未改正的過失,古人改過的態度就是如此。" 同樣,我們也要把自省,修心作為為人處事的根本,要全力以赴,但也不要心急,不要總想一口吃個大胖子。最好是循序漸進,積少成多,這樣潛移默化地過個半年,一年,你會發現一個煥然重生的自己。
認識自己,改變自己,進而改變命運。
人生即修行。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三、行善去惡
正所謂"身無正氣福德,戒色無以為繼。" 行善積福,是穩定戒色,快速恢復,增長智慧的基礎。早在一年前,我就看到隕落星辰前輩的一篇帖子:"星辰經驗第三季,身體如何神速恢復,如何行善" 當時由於覺悟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看完這篇帖子雖然內心也受到了一定的震撼,但是終究還是將信將疑,一面而過。直到後來又過了大半年,有了些許成長,於是開始行善,隨著行善力度的逐漸增加,我在無論是身體素質的改善,還是內心的覺悟提高、抑或是整個生活及和其他種種方面都體驗到了不可思議的恢復速度時,再回想到這篇文章,才發現原來星辰所言絕無半點虛妄。拿樓主自己的經歷來說,我之前有大概一年的破戒循環,基本都是一週為一個週期。雖然踐行著本文提到的前兩者:在心上戒,同時也慢慢改善整個生活,但始終沒有突破破戒循環,直到我看到了文章開頭提到那篇帖子"戒色的三種境界",明白了行善去惡之理,於是開始每天解答戒友的問題,鼓勵他們,一天5個,10個,甚至20個,(想一想,把以前無聊浪費的零碎時間利用起來,每天幫助5個、10個、20個人改變他們的整個命運,久而久之,這將會造就多大的不同?)而且,從那開始到現在,我的善行力度越來越大,從線上鼓勵吧友、日常生活中參加一些志願者活動,到常和朋友們一起去放生。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關於放生,這裡要專門提一下,我們的放生沒有宗教成分,只是利益生靈,培養自己的博愛之心,並且樓主親自體驗,覺得在幫助那些待宰殺的動物獲得"重生"之後,能夠確確實實地、強烈地感受到一種和諧、純淨、靈氣的大快樂,這種感覺實在難以用語言清晰地表達出來。怎麼說呢,用我個人的話來講,這種感覺很大程度上類似於每個人少年時期的那種"靈慧之感",簡直太美妙了!而對於我來講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在日常生活,以前我總是暴躁易怒,抑鬱,感覺背上始終有座大山壓得我抬不起頭,亦或是渾身裹著一層死氣沉沉的東西,再用力也擺不脫,總之人生每分每秒都是在煎熬。相信很多戒友都有這種感受,天天Lu(防系統和諧),頹廢,混日子,一事無成,日積月累地感覺自己就是一具腐蝕得越來越嚴重的空殼。而放生後,我明顯地能感受到自己神速恢復的活力,靈氣。我堅持放生有半年了,而且頻率比較高,因為樓主家附近就有一條小河,旁邊還有菜市場正好買魚,非常方便,有的時候連續四五天都會順路去放生,漸漸地,上面我所提到的那種"少年時期的靈慧之感"越來越明顯,現在我感覺每時每刻都洋溢著喜悅,美好,甚至超出了兒時。"重新找回,甚至超越兒時的靈慧,美好",這不是所有戒友都夢寐以求的嗎?我想,之所以樓主會有這樣的改變,除了其他諸如"戒擼","改善整個生活"這些其他也不可忽視的因素外,單就放生來講,我是這樣想的:我們之前擼,頹廢,混日子這種種行為都是在向"死氣沉沉"發展,所以我們所感受到的種種痛苦,都是一種"失去生機"帶來的痛苦,而放生,正是幫助其他生靈"獲得生機",幫助了他人,我們自己也會受到反作用力,(這個"因果","反作用力",我後面還會有論述),漸漸自己也就越來越有了生機,也就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了我所說的"兒時的靈慧"。其實,我還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了其他很多好處,點點滴滴的,在這裡一下不能全想起來,是要遇到了某件事才會突然驚覺——啊,這又是一大好處啊!我在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願意的戒友們可以親身體驗。總之我作為一位無宗教信仰者、無神論者,從非宗教的、自自然然的角度親身體驗過放生後,真的感受到了其非凡的好處——不像有的宗教內容鼓吹得那樣神神叨叨,但其本質作用絕對是不可思議,所以向大家強烈推薦。我第一次放生前,到網上瞭解關於放生時看到有網友說:"當你放過一次之後,就再也停不下來了。"親身體驗後,我發現果真如此!所以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也能夠有這樣愉悅的體驗。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還有,宗教這個問題,你可以對宗教不感興趣,樓主我也不喜歡宗教裡一些神神叨叨,明顯荒謬的東西,但有的人是對與宗教相關的一切持有一種偏激的排斥,只要跟宗教沾上一點點關係的東西就完全牴觸,這就不對了,宗教這東西,我覺得應該是八個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可以保持自己的的理智和判斷力,去審視他們,分析他們,然後汲取其中好的東西。不要被"形式"所侷限,真理始終是真理,宗教也不一定全是錯的啊,他們也很可能"歪打正著"地(姑且這麼說吧)觸及到了一部分真理,而你不能說因為某個真理恰巧也被宗教所提及,就去牴觸它吧?你這牴觸的就不是宗教,而是真理了。像放生,它本身不屬於哪個宗教,本來就是一種很自然的善行,只是後來被人為地蒙上了一層宗教色彩而已。所以,我想再次強調,不要被形式所侷限。真理只有一種,無論它以什麼樣的形式表達出來。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除了前面所講的善行,樓主也慢慢開始在廁所張貼宣傳戒色的不干膠,再到直接和同學,朋友面對面宣傳戒色(效果還非常不錯,主要是因為現在下流文化氾濫,青少年大多深受其害),後來比起之前一個一個地鼓勵吧友又有改進——開始在戒色吧直接發帖,系統論述。以前一天也就能鼓勵一二十個人,現在一篇帖子能夠讓成百上千的人受益,同時,線下我也在和幾個朋友同學一起直接站到街上派發戒色宣傳單,就這樣,我已經有大半年沒有擼過了,而正是在這段時間裡,我的生命得到了質的飛躍。回首看去,從當初的破戒循環,到現在的巨變,也才一年不到的時間,但這其中的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我有生以來其餘時間總和的數倍,我的整個世界都變了,一切不再是前幾年的的尷尬、無奈、凋枯、陰暗,一切都變得如此富有色彩和生機,每一刻都是如此偉大精彩!(可能有的吧友質疑我能夠在不足一年的時間裡取得如此巨大的改變,我的描述是否有誇張的成分等等,關於這些問題,我想說:時間,是成長,改變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有的人把成長過分地歸因於時間,那只是一種搪塞罷了,真正願意成長的人,在極短的時間內也能突飛猛進,天翻地覆。而那些不願成長的的人,再多的時間也是白費)
這,不得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行善去惡,改變命運。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為什麼?很簡單啊,就四個字,三歲小孩都知道:「善有善報"嘛。
其實,很多人對善有善報,因果心存疑惑,善真的有善報?我們總是強調"有因必有果",但是很多人(包括以前我自己)都將信將疑,總覺得:"我始終不能百分之百地相信。"那樓主在這裡呢,不想搞那種"人們都堅定地說它是,它就一定是"的荒唐。要知道,毫無根據地相信,那就是迷信。
我們不能只憑主觀去臆想,但是可以根據客觀規律做出一個有邏輯的,理性的,科學的論證( 不知不覺又體現了"批判性思維",可見其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人人都可以鍛鍊出一個明智的思維,進而成為一個睿智的人,過出更精彩的生活):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個很具代表性的實例:
我在吧裡發出了免費領取宣傳單的帖子後,在後來找我領取宣傳單的這批戒友中,就有人提到說,他就是之前看到了戒色吧的宣傳單(不是我發的,按時間推算,我那時候應該還是在屢戒屢破的階段)後像很多戒友一樣,從剛來吧裡的強烈共鳴、百感交集開始幡然悔悟,然後走上了蛻變之路,中間也經歷了很多,從開始的強戒盲戒,到慢慢開始學習戒色知識,戒色效果稍有提升等等,再到始終還是無法突破破戒循環,迷茫無助,又不斷學習戒色知識,直到某一天靈光一現,豁然開朗,從此戒色開始穩定,又再過了一段時間,覺悟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正好看到我發的帖子,就來找我領取宣傳單,想要幫助更多人,於是我給他寄了500張。
那位最初將宣傳單遞到這位戒友手上的前輩,首先,改變了這個戒友的整個人生,然後,他還促成了這位戒友後來的善行——又可能改變了成百上千人的人生,如果沒有當時這位前輩將宣傳單遞給這位後來的戒友,這之後的這一切都不會發生。這個世界將還是按照原來的軌跡發展下去,這位戒友繼續頹廢,甚至越陷越深,那另外的成百上千人繼續頹廢,甚至越陷越深……正是這位前輩的善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讓這個世界有了一些不同,脫離了原來的既定軌跡。
也就是說,這位前輩,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這個世界。
那麼,反作用力。
既然是他引起了外界的一些改變,沒有他的這一個善行,就沒有這個改變,那麼他自己怎麼會不受到反作用力呢?受到了這個反作用力,他自己的身心會不會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呢?
換句話來說各位可能會更明朗:
物體2的狀態因為受到物體1的作用而產生了改變,沒有物體1的作用就沒有物體2的改變,那麼在物體2狀態改變的同時,物體1會不會受到同等的反作用力?既然受到了反作用力,物體1會不會也產生改變?
為了善也好,作了惡也罷,再怎麼算計也沒用,你讓外界產生了怎樣的改變,這個改變因你而起,那麼你自己必定受到同等的反作用力,不會因你斤斤計較多一分,也不會因為你百般逃避少一毫。
所以才有了這句話:
己欲達則達人,己欲立則立人。
——《論語‧雍也》
哦,看到這裡,可能有的人會發問:"那我有惡念的話,我不付諸行動,不去改變外界,只在心裡想可以嗎?這樣該不會有反作用力了吧?呵呵,朋友,這樣,你當然不會受到反作用力,但是,你這是直接作用於自己啊,連反作用力都省了。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其實,我漸漸發現,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也是基於這個至簡的因果規律。至於有些人所抱怨的"善有惡報","惡有善報",主要因為兩個原因:"智慧不夠看不清"和"境界太低有偏見"。
具體是怎麼回事,請聽我細細道來。
首先,"智慧不夠看不清":日常生活中,因太多,果太多,絕大多數人都把這些因果混淆了,以為這個果,就是那個因造成的,這個因,最終導致的是那個果,最終得出了"善有惡報,惡有善報"的偏見。好心好意捐了些錢給乞丐,剛回頭樓上就澆下來一盆廢水,有的人"無惡不作"還"好運連連……其實這些種種的偏見,說白了,這些又回歸到了思維的問題——不合理的思維,看問題太片面,沒能理智,公正地思考。你人生中有那麼多的因,那麼多的果,憑什麼你現在被澆了一盆廢水這個果就是你捐了錢給乞丐所造成的?你以前所作出的那麼多的因呢,怎麼不考慮考慮它們?同理,人家現在看上去很可惡,但居然"好運連連"?首先,他真的很可惡嗎?你確定這中間沒有你的主觀因素的影響?你確定你真的全面、深入地瞭解他?再者,就算他現在真的"可惡",誰沒有犯點錯的時候?生活中的因果太多,你瞭解人家以前的因嗎?你極有可能因為自己對他的一時厭惡而忽略了人家好的一面,因為一些局部的問題,就希望這個人馬上五雷轟頂,幹啥啥不順。沒能如願的話,又抱怨所謂的"惡有善報",呵,我看,人家的問題都算輕的,跟你這種嫉妒,偏激比起來,那真是小巫見大巫嘍。
所以,《道德經》才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我以前百思不得其解,天地自然不一向都是最仁慈的嗎?後來才恍然大悟:這裡的"不仁"不是指不慈愛,而是指"沒有自己的好惡之心",也就是"沒有偏見",即使某一個人善良,也不會超出自然的因果規律,讓他得到額外的,本不應得到的回報,即使某一個人可惡,也不會超出自然的因果規律,讓他得到額外的,本不應得到的懲罰,而是讓萬物根據因果這一自然規律,絲毫不差地得到自己所應得的。對於那一小部分嫉妒,偏激的個人來講,這不如他們的意,但從每一個天地萬物,芸芸蒼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公平,才是最大的慈愛。
《了凡四訓》也說:"世上享千金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者,定是百金人物,當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我以前對於這句話還將信將疑,但是隨著閱歷的增加,覺悟的提高,這樣的感受越來越深刻:當你全面,深入,理智地去瞭解一個人,你就會發現,哪有什麼不公平,簡直太公平了!任何一個人,他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思想境界跟他現在所處的環境簡直是匹配得不能再匹配!他現在的狀況,好也罷,差也罷,都是他自己一手創造的。並且這種契合度,還會隨著自己覺悟、境界的提高和對此人瞭解的深入而越來越細化。即使是對於智慧尚待提升的人,你們無法看清一些細節,但也可以捫心自問、反省:結合自己以前的點點滴滴,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自己現代的總體狀況是不是應該是這個樣子?有沒有什麼平白無故地更好或者更壞?
只要你對自己誠實,我想,雖然你現在可能智慧尚待提升,看不清一些細節,但是,在大體上你是不會有抱怨所謂"不公平的"。
如果這樣都還覺得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的話,那麼不妨看看第二點,問題很可能出在這上面——境界太低有偏見。
境界太低,可能你的很多價值標準都是錯的。
舉個例子:現在的社會流行文化普遍拜金。
有的人看見人家土豪,有錢,就覺得這是"好報",但是再一看覺得這個人,哎,可能還很惡,於是就一股腦地抱怨"惡有善報","世界不公平"云云。
有錢,就一定算是好報嗎?
你就單靠錢來衡量嗎?
你覺得這樣的價值標準靠譜嗎?
在這裡,樓主不會強行向大家灌輸我個人已有的價值標準,樓主要做的,只是一種蘇格拉底式的提問,然後提供引導,讓大家去發現自己的答案。
讓萬物自然地發展,而不是刻意而為,拔苗助長。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價值標準,會隨著自己的覺悟和境界的提升而改進。價值標準改進了,你就更能洞悉事物的本質。當你的價值標準,你對善惡的衡量越接近自然,你就越會發現:善惡因果,絲毫不差。
像《了凡四訓》"積善之方"這一章裡列舉的好幾個實例都說明,對於善、惡的衡量標準極其重要,一些世俗平庸之輩,往往因為覺悟,境界不高,無法洞悉事物的本質,把善惡顛倒了卻不自知,以惡為善,結果當然是惡有惡報,這也是很多人抱怨"善有惡報"的一大主要原因。
這裡就有一個例子:
在春秋時代 ,魯國制定了一條法律 ,如果國人願意出錢 ,去贖回俘虜或奴隸 ,就可以得到政府財政部門所頒發的一筆獎金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贖了人 ,卻不願意接受獎勵金 。孔子聽到這件事情之後 ,很不高興地說 : 「這件事情端木賜做錯了呀 !大凡聖人做任何事情 ,目的都在於轉移風氣 、改變習俗 ,使得教化之道可以在民間順利推展 ,並非只是為了契合自己的德行才做的呀 !現在魯國有錢人少而貧窮人多 ,如果因為這種行為 ,使得接受獎勵金的人反而被認為是貪財 ,以後還有誰肯出錢去贖回那些俘虜或奴隸呢 ?恐怕從今以後 ,不再有人願意出錢向各諸侯國贖回人民了 ! 」子路曾經救起一個掉進水裡的人 ,這個人就送子路一頭牛 ,來答謝他的救命之恩 ,子路予以接受 。孔子聽到後很高興地說 : 「從今以後 ,魯國一定會有更多人 ,願意自發去拯救掉進水中的人了 。 」
所以,"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雖然仁慈,但在對於善惡的衡量上沒有自己的偏見,最大程度地接近於自然,所以也是最大程度正確的、公正的,於是他們就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真是絲毫不差地公平。
那怎樣塑造出聖人那樣的衡量尺度?這就又與最後一點相互貫通了——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整體覺悟、境界提升了,你的價值標準也就會相應的改變,很有可能以前覺得的一些所謂的"善",經過更智慧的分析後你會發現其實並非如此。
所以,如果你能真正全面,深入地瞭解一個人,並且以正確的價值標準去衡量他,那麼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真是"因果絲毫無差"。
這裡又引出了一個話題:行善,一定要合理合法地去行,要本著正確的價值標準去行,否則善恐成惡。
像我們有的戒友,遇到新人,或者向外界宣傳戒色吧的時候,動不動就是宗教那一套,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戒友,你有沒有想過,要是你是一個新人,或者根本就還沒接觸過戒色吧,迎面撞上來一個戒色吧的人立馬就跟你宣傳什麼唸咒,地獄論什麼的,你會怎麼想?只要是個正常人,他都有可能以偏概全,對整個戒色吧生起誤解,牴觸,然後"敬而遠之"吧?但其實戒色吧又不是這樣的,裡面相當多的好貼,經驗,方法,思想都是非常棒的,但就是因為這位戒友"宣傳不當,反而讓人家錯過了這些好的東西。就算他擼得很厲害,他自己也很痛苦,但就是因為對戒色吧存在偏見,而不願意接觸戒色吧,學習不到戒色經驗和好的方法,繼續沉迷色情淫穢,又是無盡懊惱痛苦。
戒友,你可能覺得自己把這些信息塞給了人家,你就算"行了善",但是你考慮了你這個行為的實際後果嗎?你這樣偏激的,不合理的"善行",是在幫人呢,還是在害人呢?
所以,我們行善,也要三思而行,要儘量考慮得全面,細緻。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了凡四訓》云:"極善之人,命數拘他不定。"
我的理解是:想要改變命運,就要在原有的"定數"基礎上增加"變數"。
善行,就可以是這個"變數"。
所以那些哀嘆自己命運多舛的朋友,不要質疑自己"有救無救"。就算是曾經萬劫不復,只要你願意行善去惡,彌補過錯,終究有重見光明的一天。而浴火涅槃之時,便是一飛衝天之日。
那些資質平平的朋友, 也不要自甘平庸,只要你願意行善積福,你一樣可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
養深積厚,才能後勁十足。
所以諸葛孔明才說:"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要覺得自己現在不如某些人"光彩",君不見那些根基不穩卻急於展示自己的人往往都曇花一現,潦草收場。
所以,苦難,是一種恩賜,讓你得以沉澱,進而開始真正地——野蠻生長。
有道是:"人加福,順著來,天加福,逆著來。"
關於"倍力行善,增加變數",這裡還必須要強調很重要的一點——善不可等,我之前的帖子裡就有論述,這裡直接引用:
不少戒友有這樣的問題:"我現在自己都症狀纏身,不像個人樣,連見人都害怕,更不好意思出來行善,我想再等等,等到恢復了再開始行善。"
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因為行善是恢復的根本,你如果一直不行善,不做出改變,那麼你的內心還是像從前那樣骯髒,這樣只會屢戒屢破,你的身體根本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恢復,你身體沒有恢復,又繼續不行善,這就形成了一個自相矛盾的惡性循環,恢復與行善都成了空談。如果真的想要恢復,就從當下做起,站出來,勇敢面對,在實踐中去不斷改進,提升。
"極善之人,命運拘他不定"這裡強調的就是一個"變數",就是要去突破自己的侷限,否則就還是為"定數"所拘。
而且,只要你走出去,發自真心地去行善,放生也好,戒色宣傳也好,即使開始有一定的自卑,恐懼,但是由於你是發自內心的想去幫助他人,這種大愛之心往往都會輕易壓過其他一切的自卑,恐懼,負面情緒。
就像樓主和同學一起,第一次站到街上發戒色傳單的時候,當時也是還恢復得不太好,精神面貌比現在差,所以也很自卑,恐懼,猶豫。但是當迎面走來一位那種面色晦暗,精神萎靡,氣質猥瑣,一眼就能看出擼得非常嚴重的那種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屌絲的時候,我是真心地想幫助他脫離現在的痛苦頹廢,一想到一張傳單很有可能改變眼前這個人的整個命運,哪裡還顧得上自己的所謂"自卑","猶豫"呢?
善能昇陽,當善良、正氣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你的心田)的每一個角落,那些負面情緒哪還有容身之地呢?而且,你越行善,心中正能量就越足,就越願意去突破,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等待,只是一種懦弱的藉口,說明你對改變的渴望程度還不夠強烈。難道你就真的想一直在萬丈深淵中痛苦下去?如果真心想要改變,那麼無需等待,當下,就是最好的選擇。現在就開始行善去惡,恆久力行,也許某一天你不經意地回顧過去,就會驚奇地發現:泥濘走來,漸聞花香。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相比於其他前輩,可能樓主最新穎,最出類拔萃的觀點就在於此了。
有前輩論述過類似"從心上戒"的觀點,也有前輩提倡改善整個生活,還有很多前輩極力推薦行善去惡。
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似乎也就止步於此了。
這前面三種方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自己奮鬥。
自己奮鬥,那是必須的,是基礎。但是只知道自己奮鬥,而不懂得汲取他人的智慧、經驗,那就成了蠻幹。
放眼望去,咱們這個社會上有多少人都是在靠自己硬拚、硬闖、一味蠻幹呢?
2011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年均購書量4.35本。
而當今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呢? 50本。
試問,你今年又看了多少本書?汲取到了多少讓你生命得以"質的飛躍"的智慧?
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喬布斯這類頂尖人才?
這就是一大主要因素。
喬布斯為何成功?我想,思想境界是關鍵。
"你必須找到自己鍾愛的事業。你的工作將佔據你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所以你得到滿足的唯一途徑就是去完成你心目中的偉大事業。要想成就偉大事業,必須找到你鍾愛的工作,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就繼續尋找,不要停下你的腳步。"
"我在23歲的時候身家超過了100萬美元,24歲的時候身家超過了1000萬美元,25歲的時候身家超過了1億美元,但是這些都沒有那麼重要,因為我做事從來都不是為了錢。"
"'成為墳墓裡最富有的人'對我而言毫無意義,上床睡覺的時候能對自己說,我們今天又做了一些漂亮的事,這才是我的快樂和人生意義所在。"
——喬布斯

"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使命。有些人在年輕時就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比如說喬布斯;而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找到,因為他們永遠都在忙著和這樣那樣的人攀比。失去生活目標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賺錢而賺錢。喬布斯之所以能成為億萬富翁,成為傑出的溝通專家,就是因為他在追隨自己的心,追隨自己的激情。他幾乎能夠確信,錢,遲早都會有的。"

"他(喬布斯)的魅力源自於一個宏大而又簡單得驚人的理念:讓世界更美好。"
——《喬布斯的魔力演講》
那怎麼提高思想境界呢?樓主目前發現的一個最主要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讀書。
但是我們知道除了讀書,實踐也很重要啊。
關鍵就在這裡了,實踐重不重要呢?實踐的確非常重要,但我們現在的些人,"實踐"得太過了,幾乎全是自己所謂的"實踐",而不懂得學習、汲取更多的經驗智慧。
這,就不是"實踐",而是蠻幹了。
這類人,整天就蜷縮在自己那個巴掌大點的世界,封閉落後,坐井觀天。境界低,格局小,那是必然的,然後又一味只靠自己硬闖蠻幹,不懂得汲取更多的經驗智慧來改進自己,結果總是搞得自己傷痕纍纍還收效極微,接下來他們就抱怨自己平庸,社會不容易云云……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fixed—mindset(僵固型心智)
而有另外一群人,他們不願隨波逐流,他們不甘墮落於平庸,他們堅信生活中總有更美好的事物,他們也有能力去得到它,只是他們目前暫時不知道怎樣去得到它。
所以,他們從未停止探尋。
這,就是另一種心智——growth—mindset(成長型心智)
你希望你是哪一種心智?
值得慶幸的是,無論僵固型心智,還是成長型心智,都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不可改變的。它跟"遺傳"這東西沒有太大關係,它主要是由一個人的思想決定的。
思想,我們知道,是可以不斷改變的。
而閱讀,汲取他人的覺悟和智慧,就是對生活中更美好事物的一種探尋。
實踐很重要,但它也必須是建立在一個正確方法的指導之上。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我們整個社會,已經經過了千百萬年的發展,這千百萬年裡,不要說一個比你牛的人了,比你牛得多的人那真是數不勝數,而這些人,在波瀾壯闊的一生中,他們怎樣記錄他們的經驗、智慧?從古至今,文字,可以說是最主要的方式,可能終其一生,一位比你牛的多的人,就將他的感悟,經驗與智慧寫進了一本薄薄的書裡面。所以我們需要閱讀。閱讀,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閱讀,只是一種形式,真正的目的,是汲取他人的智慧,為我所用。
所以不愛讀書,不懂的汲取更多經驗智慧的人,他活了了一輩子,格局還是小的可憐,境界還是低得可憐,別看他年齡在漲,但幾無真正的"成長"。
之前看到說有一個人,之前也是不愛看書,封閉自守,四十多歲,後來偶然再翻看到《弟子規》這本書,對,你沒看錯,就是《弟子規》,那本所謂的"兒童啟蒙讀物"(其實蘊含大智慧)的時候,他先是驚訝,再是百感交集,五味雜陳,他說:"活了四十多歲,體會到了《弟子規》上三個字……"
為什麼會這樣?!很多人不是都覺得:"到了一定年齡,有了一定經歷,智慧自然就上去了嗎?"
大錯特錯!
"閱歷"還好說,所謂的"年齡",我前面提到過,那就純粹只是一種固步自封之人可笑的自我安慰。你年齡是進步了,人沒進步,智慧憑空而來?而閱歷,的確可以增長一定的智慧,但那樣的閱歷還是建立在"自己闖"的基礎之上,你自己的閱歷,跟浩瀚的歷史長河,整個人類發展中那些無數的豪傑、牛人的閱歷比起來,簡直太微不足道了。首先,這一群整個人類裡的牛人,隨便挑一個出來,閱歷就比你豐富、精彩,人家也遠比你更有能力(至少是現在,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可以在我們的努力下被改進,前提是用對方法,不蠻幹)人家的感悟也比你更加深刻,有見地。其次,你不過一個人,而他們——古今中外的所有豪傑之士,將他們的智慧,通過學習,我們能夠通過不斷的對比,分析,改進,將他們的閱歷,感悟融匯貫通,這跟你僅憑一己之力蠻幹,能比嗎?
所以,如果僅憑自己硬闖,而不懂得學習的話,你那一輩子,不過幾十年,大不了上百年,那點閱歷,真的算不了什麼,覺悟、境界不可能達到一個高度和深度。那個不愛讀書,活了四十歲體悟出《弟子規》上三個字的人,已經算很不錯了。
而且,一個思想封閉落後的人,就算他有了閱歷,他也很可能把這些閱歷都朝著錯誤的方向分析、理解,從而讓整個覺悟、境界都走上歧途。
人類的進步,來源於對前人經驗、智慧的學習。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談超越,如果繼承、學習都沒有,一切都從零開始,何談超越?
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這樣更具體直觀。
假設有兩個社會,每個社會人數為100,但區別在於:
社會1:普遍能力很強,一般人能力值為10,牛人能力值為15,但是他們在社會發展上,不懂得學習前人的經驗,汲取前人的智慧。每個人從一生下來,都是封閉自守,只靠自己闖,從零開始探索這個世界。那麼結果是什麼?結果是人數再多,他們的社會發展程度也始終為10~15,因為他們不懂得利用前人的基礎,每個人都是從零開始,那麼他們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時間都相差不大,所以發展的程度也差不多,始終無法超越15。
這就是單靠自己的閱歷,憑一己之力蠻幹。
社會2:普遍能力弱些,一般人為5,強人為10,但是他們懂得學習,汲取他人的經驗智慧來提升自己。也就是說,他們不需要從零開始探索,而是能夠繼承前人的發展。就算按最低的情況算,每個人的能力值都是5,那麼第一個人的努力,將社會發展到了5,第個人在他的基礎上,將社會發展到了10,第三個人15,第四個人20,以此類推,第一百個人是多少?
500甚至更多。
15:500+
理解這個對比的意義了嗎?
很多人,現在抱怨這個社會很複雜,很難,就是因為他們自己的智慧沒有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無法應對。就好比這個社會已經發展到了"500+",他們的覺悟、境界、智慧還停留在10~15的階段甚至更低。不難才怪!為什麼?就是因為"封閉落後,勢單力薄"。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荀子在《勸學》裡說:"吾嘗終日而思之,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直譯過來就是:"我曾經整日自己思考,其收穫還遠不如片刻、須臾之間所學習到的東西。"可能很多愛閱讀的戒友也有這樣的體悟,所以,學習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是,請不要誤解,這句話並不是完全否認自己思考的能力,綜合它的上下文就能發現,樓主跟荀子的觀點是極度吻合的——自我思考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自我思考,那就是蠻幹。要把自己主觀思考,自己的判斷力,和"學習"結合起來,這樣,自己的境界,覺悟,格局才能飛速提升。
《勸學》裡還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乘坐馬車的人,能行上千里,但不是因為他自己的腿很能跑;乘船的人,渡過了大江大河,但不是因為他自己很能游泳。君子賢人能夠致千里,渡江海,不是因為自己的身體條件異於常人,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借助這些工具啊。
我們自己,就是荀子口中的那個人。學習,汲取他人的經驗、智慧,就是那輛馬車,那條船。一個人,光是靠自己硬闖,那是不行的,那是蠻力,匹夫之勇,無法致千里,渡江海。但是如果懂得了學習,懂得汲取更多的經驗,智慧,那麼"致千里","渡江海"就會變得如此容易(甚至越來越容易)
但是,也不能忽視了那個坐馬車,乘船的 "人"——我們自己。連我們自己都不存在了,沒有人去操作他們,馬車、船也毫無意義。
光是自己思考,勢單力薄,封閉落後。而如果只從外界汲取,沒有自己的主觀分析、提煉、甚至超越,那就成了一台被動執行的冰冷機器。
你可以暫時看上去資質平平,但這並無大礙。你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通過學習,思考來改進自己,不懈超越。
注意,再強調一遍,你現在弱小或是強大,意義不大,關鍵是"改進"二字。不懂得改進的人,就是一開始再"強",也始終就固定在那個高度,時間一長便能被那些寧靜致遠的人輕易超越。而那些懂得不斷改進的人,開始就算是資質平平,但日積月累改進,完善後的某一瞬間,他再回頭,可能就是"一覽眾山小"了。
所以,以自己的靈魂為根,同時配以外界的浩如煙海的智慧的滋養,這樣,覺悟之樹的成長不可謂不能用"神速"二字來形容。
思想境界提升了,人生的根本層次才會有所超越,否則,即使是充實了生活,行了些小善,積了些微福,那也始終是停留在表面,沒能讓整個人生在長遠上達到"質變"。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戒色吧,告別頹廢,戒出精彩人生!

TOP

返回列表